26
2021
-
09
聚焦破“梗阻” 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全面布局
作者:
作为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,国家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正迎来一波改革“红利”。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获悉,相关方面正在积极推进一揽子改革方案和举措,破除技术成果转化“梗阻”,如积极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新模式,逐步完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“2 N”布局。
一揽子改革方案“浮出水面”
我国正积极做大做强技术要素市场。记者获悉,为深入研究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,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在京组织召开“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研究”开题专家咨询会。
“当前,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,‘基础研究—应用研究—产品开发’的线性科研模式正在被实践打破,科学、技术与工程开始并行发展,技术要素的产生和配置出现新的范式,所以技术要素市场改革势在必行。”有知情人士表示。他透露,下一步监管部门将聚焦技术要素市场中的难点、堵点问题,聚焦技术要素流通配置的新趋势。
记者了解到,相关部门正深入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包括今年相关部门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,在中国技术交易所、上海技术交易所、深圳证券交易所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等。
今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》明确,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。制定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,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。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,培育发展国家技术转移机构,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,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技术评价与筛选、知识产权运营、商业化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。
对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研究,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指出,开展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研究,要从制度框架、体系结构、空间布局、市场主体等多方面深入研究,同时要结合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、数据要素的融合趋势,形成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和工作举措,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。
量质齐升区域中心遍地开花
随着相关鼓励政策的不断完善,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呈现量质齐升的态势。根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6月20日,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196935项,成交额为11289.6亿元,同比增长46.5%,技术合同交易总量显著提升。
需要指出的是,上述万亿成交合同无不体现我国技术转移“大户”们的贡献。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金额居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、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上海、陕西、湖北、浙江、四川和天津。
“目前,我国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本建成,现代技术市场正在逐步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。”科技部相关人士透露,下一步,科技主管部门将加强政策落实力度,系统谋划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市场化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建设。
具体来看,目前包括中关村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,深圳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以及武汉、上海、西安、成都等区域中心在内的全国技术转移“2 N”体系布局业已成型。与此同时,相关部门要求,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纵横联动、协同发展。围绕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、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建设,重点推动各区域中心发挥先行先试作用。
五方共治打通技术市场堵点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不断增强技术要素的有效供给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提升对全球创新要素及科技资源的吸引配置能力,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虽然我国科技转化成果丰硕,但在技术市场等仍存在“梗阻”。比如,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、技术供需两端的沟通效率低、技术确权确价过程不够规范透明等情况,阻碍了科创成果转化。
为此,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张木认为,要建立健全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、第四方服务、政府“五方共治”的格局。在张木看来,新形势下,要顺应时代要求着力发展技术市场服务主体,加大力度发展第三方服务,着力完善技术经理人制度,大幅降低技术市场交易成本,提升技术市场的活跃度;加大力度发展第四方平台,将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有机衔接起来。同时,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、监管作用,促进技术市场健康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日前公布的《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要点》明确,下一步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。举办“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”路演活动,建立“政府 市场 服务”转移转化平台,集聚技术转移服务优质机构,深度挖掘和筛选具备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,撬动产业资源、金融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。探索“揭榜挂帅”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,促进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对接。
对此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建议,技术转移中心要与国家一系列的高新区、科技创新区建设结合起来,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成、产生成果、成熟转移的生命链条,将技术与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另外,各个技术转移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,有的可依托高校建设完整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,有的可借助发达的资本市场建设高效率的技术交易市场等。作为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,国家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正迎来一波改革“红利”。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获悉,相关方面正在积极推进一揽子改革方案和举措,破除技术成果转化“梗阻”,如积极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新模式,逐步完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“2 N”布局。
一揽子改革方案“浮出水面”
我国正积极做大做强技术要素市场。记者获悉,为深入研究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,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在京组织召开“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研究”开题专家咨询会。
“当前,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,‘基础研究—应用研究—产品开发’的线性科研模式正在被实践打破,科学、技术与工程开始并行发展,技术要素的产生和配置出现新的范式,所以技术要素市场改革势在必行。”有知情人士表示。他透露,下一步监管部门将聚焦技术要素市场中的难点、堵点问题,聚焦技术要素流通配置的新趋势。
记者了解到,相关部门正深入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包括今年相关部门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,在中国技术交易所、上海技术交易所、深圳证券交易所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等。
今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》明确,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。制定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,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。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,培育发展国家技术转移机构,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,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技术评价与筛选、知识产权运营、商业化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。
对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研究,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指出,开展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研究,要从制度框架、体系结构、空间布局、市场主体等多方面深入研究,同时要结合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、数据要素的融合趋势,形成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和工作举措,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。
量质齐升区域中心遍地开花
随着相关鼓励政策的不断完善,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呈现量质齐升的态势。根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6月20日,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196935项,成交额为11289.6亿元,同比增长46.5%,技术合同交易总量显著提升。
需要指出的是,上述万亿成交合同无不体现我国技术转移“大户”们的贡献。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金额居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、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上海、陕西、湖北、浙江、四川和天津。
“目前,我国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本建成,现代技术市场正在逐步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。”科技部相关人士透露,下一步,科技主管部门将加强政策落实力度,系统谋划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市场化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建设。
具体来看,目前包括中关村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,深圳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以及武汉、上海、西安、成都等区域中心在内的全国技术转移“2 N”体系布局业已成型。与此同时,相关部门要求,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纵横联动、协同发展。围绕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、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建设,重点推动各区域中心发挥先行先试作用。
五方共治打通技术市场堵点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不断增强技术要素的有效供给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提升对全球创新要素及科技资源的吸引配置能力,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虽然我国科技转化成果丰硕,但在技术市场等仍存在“梗阻”。比如,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、技术供需两端的沟通效率低、技术确权确价过程不够规范透明等情况,阻碍了科创成果转化。
为此,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张木认为,要建立健全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、第四方服务、政府“五方共治”的格局。在张木看来,新形势下,要顺应时代要求着力发展技术市场服务主体,加大力度发展第三方服务,着力完善技术经理人制度,大幅降低技术市场交易成本,提升技术市场的活跃度;加大力度发展第四方平台,将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有机衔接起来。同时,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、监管作用,促进技术市场健康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日前公布的《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要点》明确,下一步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。举办“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”路演活动,建立“政府 市场 服务”转移转化平台,集聚技术转移服务优质机构,深度挖掘和筛选具备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,撬动产业资源、金融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。探索“揭榜挂帅”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,促进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对接。
对此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建议,技术转移中心要与国家一系列的高新区、科技创新区建设结合起来,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成、产生成果、成熟转移的生命链条,将技术与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另外,各个技术转移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,有的可依托高校建设完整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,有的可借助发达的资本市场建设高效率的技术交易市场等。作为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,国家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正迎来一波改革“红利”。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获悉,相关方面正在积极推进一揽子改革方案和举措,破除技术成果转化“梗阻”,如积极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新模式,逐步完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“2 N”布局。
一揽子改革方案“浮出水面”
我国正积极做大做强技术要素市场。记者获悉,为深入研究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,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在京组织召开“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研究”开题专家咨询会。
“当前,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,‘基础研究—应用研究—产品开发’的线性科研模式正在被实践打破,科学、技术与工程开始并行发展,技术要素的产生和配置出现新的范式,所以技术要素市场改革势在必行。”有知情人士表示。他透露,下一步监管部门将聚焦技术要素市场中的难点、堵点问题,聚焦技术要素流通配置的新趋势。
记者了解到,相关部门正深入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包括今年相关部门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,在中国技术交易所、上海技术交易所、深圳证券交易所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等。
今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》明确,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。制定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,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。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,培育发展国家技术转移机构,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,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技术评价与筛选、知识产权运营、商业化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。
对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研究,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指出,开展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研究,要从制度框架、体系结构、空间布局、市场主体等多方面深入研究,同时要结合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、数据要素的融合趋势,形成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和工作举措,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。
量质齐升区域中心遍地开花
随着相关鼓励政策的不断完善,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呈现量质齐升的态势。根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6月20日,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196935项,成交额为11289.6亿元,同比增长46.5%,技术合同交易总量显著提升。
需要指出的是,上述万亿成交合同无不体现我国技术转移“大户”们的贡献。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金额居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、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上海、陕西、湖北、浙江、四川和天津。
“目前,我国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本建成,现代技术市场正在逐步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。”科技部相关人士透露,下一步,科技主管部门将加强政策落实力度,系统谋划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市场化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建设。
具体来看,目前包括中关村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,深圳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以及武汉、上海、西安、成都等区域中心在内的全国技术转移“2 N”体系布局业已成型。与此同时,相关部门要求,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纵横联动、协同发展。围绕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、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建设,重点推动各区域中心发挥先行先试作用。
五方共治打通技术市场堵点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不断增强技术要素的有效供给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提升对全球创新要素及科技资源的吸引配置能力,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虽然我国科技转化成果丰硕,但在技术市场等仍存在“梗阻”。比如,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、技术供需两端的沟通效率低、技术确权确价过程不够规范透明等情况,阻碍了科创成果转化。
为此,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张木认为,要建立健全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、第四方服务、政府“五方共治”的格局。在张木看来,新形势下,要顺应时代要求着力发展技术市场服务主体,加大力度发展第三方服务,着力完善技术经理人制度,大幅降低技术市场交易成本,提升技术市场的活跃度;加大力度发展第四方平台,将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有机衔接起来。同时,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、监管作用,促进技术市场健康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日前公布的《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要点》明确,下一步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。举办“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”路演活动,建立“政府 市场 服务”转移转化平台,集聚技术转移服务优质机构,深度挖掘和筛选具备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,撬动产业资源、金融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。探索“揭榜挂帅”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,促进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对接。
对此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建议,技术转移中心要与国家一系列的高新区、科技创新区建设结合起来,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成、产生成果、成熟转移的生命链条,将技术与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另外,各个技术转移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,有的可依托高校建设完整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,有的可借助发达的资本市场建设高效率的技术交易市场等。作为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,国家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正迎来一波改革“红利”。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获悉,相关方面正在积极推进一揽子改革方案和举措,破除技术成果转化“梗阻”,如积极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新模式,逐步完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“2 N”布局。
一揽子改革方案“浮出水面”
我国正积极做大做强技术要素市场。记者获悉,为深入研究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,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在京组织召开“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研究”开题专家咨询会。
“当前,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,‘基础研究—应用研究—产品开发’的线性科研模式正在被实践打破,科学、技术与工程开始并行发展,技术要素的产生和配置出现新的范式,所以技术要素市场改革势在必行。”有知情人士表示。他透露,下一步监管部门将聚焦技术要素市场中的难点、堵点问题,聚焦技术要素流通配置的新趋势。
记者了解到,相关部门正深入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包括今年相关部门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,在中国技术交易所、上海技术交易所、深圳证券交易所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等。
今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》明确,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。制定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,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。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,培育发展国家技术转移机构,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,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技术评价与筛选、知识产权运营、商业化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。
对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研究,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指出,开展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研究,要从制度框架、体系结构、空间布局、市场主体等多方面深入研究,同时要结合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、数据要素的融合趋势,形成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和工作举措,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。
量质齐升区域中心遍地开花
随着相关鼓励政策的不断完善,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呈现量质齐升的态势。根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6月20日,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196935项,成交额为11289.6亿元,同比增长46.5%,技术合同交易总量显著提升。
需要指出的是,上述万亿成交合同无不体现我国技术转移“大户”们的贡献。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金额居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、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上海、陕西、湖北、浙江、四川和天津。
“目前,我国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本建成,现代技术市场正在逐步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。”科技部相关人士透露,下一步,科技主管部门将加强政策落实力度,系统谋划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市场化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建设。
具体来看,目前包括中关村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,深圳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以及武汉、上海、西安、成都等区域中心在内的全国技术转移“2 N”体系布局业已成型。与此同时,相关部门要求,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纵横联动、协同发展。围绕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、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建设,重点推动各区域中心发挥先行先试作用。
五方共治打通技术市场堵点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不断增强技术要素的有效供给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提升对全球创新要素及科技资源的吸引配置能力,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虽然我国科技转化成果丰硕,但在技术市场等仍存在“梗阻”。比如,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、技术供需两端的沟通效率低、技术确权确价过程不够规范透明等情况,阻碍了科创成果转化。
为此,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张木认为,要建立健全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、第四方服务、政府“五方共治”的格局。在张木看来,新形势下,要顺应时代要求着力发展技术市场服务主体,加大力度发展第三方服务,着力完善技术经理人制度,大幅降低技术市场交易成本,提升技术市场的活跃度;加大力度发展第四方平台,将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有机衔接起来。同时,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、监管作用,促进技术市场健康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日前公布的《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要点》明确,下一步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。举办“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”路演活动,建立“政府 市场 服务”转移转化平台,集聚技术转移服务优质机构,深度挖掘和筛选具备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,撬动产业资源、金融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。探索“揭榜挂帅”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,促进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对接。
对此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建议,技术转移中心要与国家一系列的高新区、科技创新区建设结合起来,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成、产生成果、成熟转移的生命链条,将技术与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另外,各个技术转移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,有的可依托高校建设完整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,有的可借助发达的资本市场建设高效率的技术交易市场等。作为推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,国家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正迎来一波改革“红利”。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获悉,相关方面正在积极推进一揽子改革方案和举措,破除技术成果转化“梗阻”,如积极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新模式,逐步完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“2 N”布局。
一揽子改革方案“浮出水面”
我国正积极做大做强技术要素市场。记者获悉,为深入研究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,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在京组织召开“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研究”开题专家咨询会。
“当前,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,‘基础研究—应用研究—产品开发’的线性科研模式正在被实践打破,科学、技术与工程开始并行发展,技术要素的产生和配置出现新的范式,所以技术要素市场改革势在必行。”有知情人士表示。他透露,下一步监管部门将聚焦技术要素市场中的难点、堵点问题,聚焦技术要素流通配置的新趋势。
记者了解到,相关部门正深入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包括今年相关部门将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,在中国技术交易所、上海技术交易所、深圳证券交易所探索技术要素流通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等。
今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》明确,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。制定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,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。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,培育发展国家技术转移机构,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,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技术评价与筛选、知识产权运营、商业化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。
对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研究,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指出,开展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研究,要从制度框架、体系结构、空间布局、市场主体等多方面深入研究,同时要结合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、数据要素的融合趋势,形成新时期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和工作举措,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。
量质齐升区域中心遍地开花
随着相关鼓励政策的不断完善,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呈现量质齐升的态势。根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6月20日,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196935项,成交额为11289.6亿元,同比增长46.5%,技术合同交易总量显著提升。
需要指出的是,上述万亿成交合同无不体现我国技术转移“大户”们的贡献。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金额居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、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上海、陕西、湖北、浙江、四川和天津。
“目前,我国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本建成,现代技术市场正在逐步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。”科技部相关人士透露,下一步,科技主管部门将加强政策落实力度,系统谋划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市场化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建设。
具体来看,目前包括中关村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,深圳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以及武汉、上海、西安、成都等区域中心在内的全国技术转移“2 N”体系布局业已成型。与此同时,相关部门要求,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纵横联动、协同发展。围绕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、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建设,重点推动各区域中心发挥先行先试作用。
五方共治打通技术市场堵点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不断增强技术要素的有效供给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提升对全球创新要素及科技资源的吸引配置能力,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
虽然我国科技转化成果丰硕,但在技术市场等仍存在“梗阻”。比如,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、技术供需两端的沟通效率低、技术确权确价过程不够规范透明等情况,阻碍了科创成果转化。
为此,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张木认为,要建立健全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、第四方服务、政府“五方共治”的格局。在张木看来,新形势下,要顺应时代要求着力发展技术市场服务主体,加大力度发展第三方服务,着力完善技术经理人制度,大幅降低技术市场交易成本,提升技术市场的活跃度;加大力度发展第四方平台,将技术需求方、技术供给方、第三方服务有机衔接起来。同时,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、监管作用,促进技术市场健康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日前公布的《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要点》明确,下一步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。举办“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”路演活动,建立“政府 市场 服务”转移转化平台,集聚技术转移服务优质机构,深度挖掘和筛选具备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,撬动产业资源、金融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。探索“揭榜挂帅”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,促进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对接。
对此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建议,技术转移中心要与国家一系列的高新区、科技创新区建设结合起来,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成、产生成果、成熟转移的生命链条,将技术与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另外,各个技术转移中心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,有的可依托高校建设完整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,有的可借助发达的资本市场建设高效率的技术交易市场等。来源:经济参考报
相关新闻
2015-12-30
盘点2015年的国资国企改革,众多机构报告都曾用词“改革进展不达预期”。这也是各界对过去这两年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看法——“雷声大,雨点小”。 “总体来说,过去这一年国企改革是向前走,不后退,也达成了共识。”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,虽然国企改革过去这一年有所进展,但是这个进展对市场来说仍是太慢,而且对于国企改革仍然没有明确的定标准、定时间和定目标的实施细则,也未有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实施方案。
2015-12-31
唐山讯:本周唐山地区型材产能利用率为84.46%,较上周下降1.77%。据不完全统计,本周(3月25日-3月31日)唐山地区49条型钢生产线,11条检修,累计影响产量为8.08万吨,产能利用率为84.46%,较上周下降1.77%。其中角钢4条检修,累计影响产量2.44万吨,产能利用率为78.35%,槽钢3条线检修,累计影响产量为2.03万吨,产能利用率86.82%,工字钢及H型钢共4条线检修,累计
2016-09-18
唐山连创实业(集团),是一家钢铁深加工综合性生产企业,为钢铁深加工行业中集设计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安装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。集团旗下唐山连创制钢科技有限公司、唐山天一工业有限公司、唐山宝源达薄板有限公司、唐山京达装备用型材有限公司、唐山宝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实体企业。年生产规模290万吨,产品结构以生产建筑结构及装备结构用方矩管、装备用大型冷弯型材、专用精品管材、热浸镀锌管材、精品冷轧薄板、智
地址:中国河北省唐山市滦州装备制造产业园区
电话:0315-7410100 / 7410400
传真:0315-7410700
邮箱:lczgkj@163.com
手机版二维码
5微信二维码
placeholder_e_text-3